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人们对产品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。购买饮料已经从一口畅快的碳酸饮料转变为矿泉水和苏打水。其中苏打水不仅可以解渴,还有益健康,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。在国内,各方饮料品牌也开始布局苏打水市场,在满足消费者口感的同时,也使他们拥有更健康的饮食习惯。
【资料图】
苏打水行业概况
苏打水即碳酸氢钠的水溶液,为人工合成的碳酸饮料,是在经过纯化的饮用水中压入二氧化碳,并添加甜味剂和香料的饮料,含有弱碱性。苏打水是弱碱性水,能有效缓解身体酸碱平衡,因为我们每天食用大量的肉食、鱼类都是酸性食品,长期会导致酸碱失调,会直接影响神经细胞和生理功能,还会导致心脏功能减退,身体疲惫乏力,引发各种疾病。而弱碱性的苏打水,不仅有利于养胃,还能缓解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,有美容养颜,预防皮肤衰老,增进食欲等作用。
苏打水是每升含0.4~0.6克的碳酸氢钠,或直接在饮用水及饮料中冲入二氧化碳使其达到饱和的一类饮品。普通苏打水的pH值为7.5~9.0,呈弱碱性。天然苏打水是世界上稀有的资源。我国是继俄罗斯、法国等国家后第五个被发现有天然苏打水的国家。在黑龙江省的克东县宝泉镇,发现了天然含硼的苏打水,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发现天然的苏打水。经过多方专家考证,克东县的苏打水是因火山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形成的。除了含有碳酸氢钠和硼之外,还含有多种常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。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,呈弱碱性。
天然苏打水除含有碳酸氢钠外,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成分,因此也是上好的饮品。目前,世界上只有法、俄、德等少数国家出产天然苏打水。天然苏打水富含硼锌、硒、铬等离子矿物和微量元素,这些微量元素呈离子状态,更易被人体吸收,有理想的pH值。
苏打水行业市场现状分析
储存苏打水不要加热或0℃以下冷藏,避免阳光直晒及高温储存。苏打水是由小苏打溶于水制成的,而苏打又分为大苏打和小苏打。小苏打就是碳酸氢钠,它溶于水后会发生水解生成少量CO2。饮料中苏打水是用来产生二氧化碳制成碳酸饮料。
从全球苏打水行业区域市场份额来看,欧洲国家为主要市场,占比54.1%,其次为美国市场,占比13.2%,中国苏打水市场占比7.2%,日本苏打水市场占比1.8%,其他区域市场占比23.7%。从美国苏打水市场来看,其苏打水品类虽然初始市场份额小,但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据统计,2019年美国领先苏打水品牌中,Private label苏打水市场份额占比最高,达到18.5%,排第二的是Sparkling ice,占比15.1%,排第三的是La Croix,占比14.6%。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2-2027年中国苏打水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》显示:
大健康时代的到来,使得自带健康属性的苏打水依托行业红利,开拓了可观的收益局面。苏打水属于世界性的稀缺资源,历来有“黄金水”之称。目前只有中、法、俄、德、日等少数国家出产天然苏打水,中国是继俄罗斯、法国等国家后第五个发现有天然苏打水的国家。我国天然苏打水主要产区仅有黑龙江的克东县和四川的乐山,可见其珍贵程度。
目前我国有十余种苏打水品牌占据了市场的大半江,如屈臣氏由于推出时间比较长,占有高端市场的大份额,而名仁苏打水则代表着后起之秀,领军河南、全国市场,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中国市场。苏打水在华东,华北,东北,西北等市场迅速铺开,各种高中端价位的产品都在超市上占据一席之地,苏打水的销售价格比普通矿泉水要高,普通装350毫升卖4.5元左右,部分品牌卖到500毫升10元,在这样的相对高价下,仍能保持很好的销量,足以证明苏打水市场的巨大潜能。
苏打水市场未来趋势预测
含气苏打水迅速扩张的背后是消费升级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,其城市家庭销售量多半来自上线城市中收入较高的年轻家庭,这一部分消费者购买力强劲,愿意追求独特的生活方式。近年来,苏打水市场平均增长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。到2023年,苏打水市场预计将增长两倍。相关数据显示,2019年国内苏打水整体市场规模为150亿元左右,预测到2025年中国苏打水行业将达到320亿元。
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,如何饮水成为茶舍饭后关注的热门话题。日常生活中,关于饮用水不再局限于矿泉水、纯净水,功能饮品和茶饮料,对饮品的健康性和功能性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,低糖、低热量、少添加、轻饮料逐渐成为消费趋势,以苏打水为代表的轻口味饮品深受追捧,产业前景不可限量。
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,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、整理、加工、分析、传递,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,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,把握投资机遇,提高企业竞争力。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《2022-2027年中国苏打水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》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