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上周有事回了趟浦东,居住了五年的地方。公交车晃晃悠悠,车窗外是再熟悉不过的街景,眼前浮现的都是儿子果果在这里成长的点点滴滴。
春天,他举着小小的手,想抓住飞过额头的海棠花。夏夜,他骑着滑板车,飞快地掠过高大的香樟树下。秋天,我们踮着脚摘桂花,拿回家做桂花糖。冬天,我们一边捂着耳朵一边等,爆米花炸开时的一声响。
“要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是自私的基因使然”,道金斯在《自私的基因》里这样说。孩子就像是父母的“第二生命”,从他们诞生的那一刻起,父母眼中的日月星辰就多了一层温柔的光。孩子的来临让父母得以换个视角看世界,所有的感受都被刷新了,这种体验有时候就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一般。
我常觉得,这个“生命”离我这么近,近得我能听见他的呼吸;但又离我很远,哪怕我穷尽所有的时间和精力,也无法完全窥见他心中的世界。
果果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处处离不开妈妈。他越长大,就越要走出我的保护圈。以前,我用“要做什么”“不要做什么”把他框定在我的势力范围内。结果是,我越用力拉,他越用力推。亲子关系变成“控制”与“反控制”的博弈。现在,我有点醒悟了,一个永远依附着我的小孩不是我想要的,我想要的是一个独立、正直、面向未来的人。这么一想,一些焦虑好像自然而然就化解了。
果果上小学以来,学习成绩和上课专注度都不太好,为此班主任老师还和我私聊过几次。正当我有点心灰意冷之时,偶然间发现了张五常的自传回忆录《童年的回忆》。万万没想到,一代经济学大师张五常小时候是个“学渣”。他的经历给了我一些启发:小时候学业不好不代表将来一定无所成。人的能力就像一座冰山,成绩只是露出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,水下的80%才是孩子真正的潜能所在。张五常小时候虽然读书不行,但“自行”发展了很多独门绝技。比如,打乒乓球、钓鱼、谈诗论词、学写书法、学习摄影……后来,他的钓技雄霸老家西湾河海域,他的摄影作品在纽约开个展,他的写作开辟了中国经济学散文的新天地。
回头看看我家这个,虽然考试很少拿A,但他对天文非常感兴趣,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几大行星的奇闻轶事。虽然上课有时会走神,但听天文学播客时却极其专注。虽然让他读5遍课文就很不耐烦,但看了好几遍的宇宙纪录片却怎么都看不厌。
这个世界有一套既成的评价体系,但做父母的也可以持保留意见。别人只看见孩子水面之上“显性”的能力,但是有心的父母能看到水下面“隐性”的素养。这些素养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孕育的,也是父母日积月累用心陪伴的成果。看起来,孩子很多兴趣爱好和学习无关,但就是在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里,孩子学会了竞争与合作,学会了坚持与放弃。就像少年时的张五常,在那些“不务正业”的经历中,收获了独立的思考、自主的人格以及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的信念。
我的孩子不是“牛娃”,他只是一个“普娃”,但他有明确的兴趣爱好,有健全的人格,在我眼中并不“普通”。(欢 欢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